欢迎登陆天津机关党建网

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 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
——市司法局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来源:市司法局机关党办发布时间:2022-07-20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市司法局认真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守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坚持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需求作为第一导向,将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职能优势,从群众“急难愁盼”出发,凝心聚力解难题,用心用情办实事,全力以赴护稳定,确保“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主题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践行初心求深度,为民办事措施更实。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党委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全局重点工作来抓,认真落实“四个走遍”要求,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月深入基层一线,真实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针对群众反映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科学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需求清单和任务清单,研究确定司法行政系统为民“办实事”20条举措,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二是暖商安企见精度,法治营商环境更优。对照《天津市对标国务院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等文件要求,制定出台《天津市司法局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从为市场主体提供法治保障、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化涉企法律服务等多个方面,在利企惠民上出实招、求实效。坚持“开门搞立法”,围绕《天津市标准化条例》《天津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等立法项目,开展立法调研20余次,让法规规章充分反映社情民意;高质高效完成全国首部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会同市工商联、市律师协会共同启动“律企同行·法护营商”专项活动。天津市企业家法治服务中心立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会同市城市管理委、市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换道”解决企业经营难题,依法依规化解厨余垃圾补贴费用争议,赢得企业赞誉。
      三是贴心共情显温度,法律服务质效更高。充分发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功能,实行律师值班制度,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结合疫情防控形势,针对特殊人群推出“一站式”上门服务、“点援制”和“援调对接”等便民举措,切实提升法律服务质效。持续推进“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先后开展“关爱妇女儿童、关爱残疾人、助力农民工”等专项工作,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00余人次,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入推进公证远程视频办理和“跨省通办”等公证业务,对接公证书在线核验平台,今年以来共办理远程视频公证1057件,提供“跨省通办”公证服务138次,提供公证书在线核验服务29次,并成功为2名旅新公民办理了天津驻新加坡使馆首例“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得到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建立“裁决书在线数字签名系统”并投入运行,采集录入首批161名仲裁员签名,签署仲裁裁决书69份,大幅提升仲裁员远程服务效率。精心开展2022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万人讲法典”,培训乡村“法律明白人”2.3万余名,为对口支援地区近8000名中小学师生在线讲授法治课,用法治力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是维护稳定有力度,社会治理招法更新。深入开展“调解促稳定 喜迎二十大”专项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2万余次,成功调解纠纷9700余件。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加速度”,持续深化“诉调对接”机制,拓宽纠纷化解渠道,建立道路交通一体化平台处理机制,完善医疗和商事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人民调解”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16个基层法院及一中院、二中院、三中院普遍设立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效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全面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深入开展“一封家书”“一份礼物”“一份孝心”等互助活动,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成立全国首个以社区矫正对象为服务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爱益启”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纪律意识、法律意识、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实际行动助推“平安天津”“法治天津”“文明天津”建设。